探訪將口宋先賢張載祠堂
2021-06-27 01:11:43??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近日,我與友人一行探訪我國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關學”創(chuàng)始人張載的“宋先賢張橫渠先生祠”。張載(1020-1077),字子厚,世稱“橫渠先生” 。 我們從城區(qū)出發(fā),驅車半個小時,就抵達距城18公里的將口鎮(zhèn)。很少有人知道,在將口村一個偏僻的“下街”弄里,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現存為清代同治二年(1863)重建的橫渠先生張載祠堂。 眼前的祠堂青瓦白墻,飛檐翹角。大門一色青磚砌成,氣勢恢弘,寬約3.75米,高達6.25米,門正上方四根凸出的圓形石柱子體現了主人的高貴身份,在其門額正面陰刻著“宋先賢張載橫渠先生祠”和 “同治癸亥年”的字樣,上方中間陽刻大字“崇祀”字,門臉雕刻的龍、虎、麒麟等吉祥物栩栩如生。石灰?guī)r石鼓分立在門的兩側,經歷158年的滄桑,呈現出歲月侵蝕的痕跡。 祠堂整體建筑為木質結構,保存許多精美的木雕。回眸一看門楣上方石刻“先型宛在”四個大字格外醒目,以及“同治二年”“榕城王起書”等字樣。建造祠堂的古人有消防意識,風火墻高出屋頂,在祠堂空曠的天井邊有內排水等配套設施。從大門步入大廳,中軸線上依次為大門、天井、正廳,兩側為廂房,天井寬約5.5米,進深約2.8米。大廳面闊三間,約7.9米,進深四間,約8.75米,抬梁式頂。兩側廂房各寬約3.1米,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后,張載祠堂產權歸集體所有,在土改時分給四戶百姓居住,可惜一大部分原貌已先后被毀。 張載是陜西鳳翔橫渠鎮(zhèn)人,他的后世從遙遠的陜西遷徙到福建閩北建陽。據考證,張載的九世孫張德于南宋寶祐二年(1254)到邵武做官,任滿后定居麻沙,在麻沙建橫渠書院以祭祀張載。他的后人,遷居將口,再建祠堂。他們將張載的思想理念也帶到建陽,影響當地文化的發(fā)展。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張姓家族在這里不斷繁衍壯大,已達二三千人。 張載既是關中碩儒、“關學”創(chuàng)始人,又是理學的奠基人之一,用樸素的唯物辯證觀點大膽汲取了孔孟儒家思想的精華,建立了視野寬闊、博大精深的學術體系,并創(chuàng)立了獨樹一幟的“氣本論”學說,對后世影響深遠,被清康熙帝賜匾“學達性天”。 探訪中,張家人秉承孔夫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的遺風,待人十分熱情。張載第38代孫張信泉,找來一本由南平市張載文化研究會所編制的《張載文化史料匯編》,全書約10萬字,讓我們細細品讀。回味先生所創(chuàng)學說的流風余韻,猶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句最為振聾發(fā)聵。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哲學和社會科學工作會議》講話中引用了這著名的“橫渠四句”。 今天,我們一直倡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崇尚先賢,緬懷張載一生的功績和所創(chuàng)學說的深遠影響。結束探訪,我們一行依依不舍地離開張載祠堂。(魏常財)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