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鹽宴請朱晦翁
2021-09-28 21:12:37??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人物簡介: 鄭樵(1104-1162),字漁仲,自號溪西逸民,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學者稱“夾漈先生”。宋代史學家、校讎學家。 鄭樵出生在一個書香之家,少年時讀書資質即異于常人,有“神童”的美譽。靖康元年(1126),鄭樵和從兄鄭厚接連兩次聯名向宇文虛中上書陳述抗金的意志和才能,但二人都未得任用。之后,鄭樵因不愿應科舉而隱居于夾漈山中刻苦鉆研經學、禮樂學、文字學、天文學、地理學、動植物學等方面共計三十年,將研究所得作出諸多著作,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夾漈遺稿》《爾雅注》《詩辨妄》等數種。之后,鄭樵曾四次向宋廷獻書,結果基本上不十分理想。紹興三十二年(1162),在宋高宗下達詔旨命其進呈《通志》的當天,鄭樵因積勞成疾而在臨安與世長辭,享年約五十九歲。他的事跡感動朝野,竟有三百名太學生為其作祭文。 常言道:“君子之交淡如水。”作為正人君子的朱子在結交友朋時,總是表現出君子之交的風度。 有一回,年輕時的朱子從建陽到泉州同安縣赴任,路經莆田時,于夾漈草堂見到了鄭樵。年過五旬的鄭樵對他以禮相待。席間,桌上只有一碟姜、一碟鹽巴,朱子的書僮看到心中暗暗不樂。朱子取出一部手稿,請鄭樵過目指正。鄭樵恭敬地接過,放在桌上。接著,他燃起一炷香,室內頓時異香撲鼻。這時,恰好窗外吹來一陣山風,把手稿一頁一頁地掀開。鄭樵一動不動地站立著,像被清風吹醉一般。等到風過去后,他才慢慢地轉過身子,把手稿還給了朱子。兩人促膝而談,一連談了三天三夜,朱子十分高興,特地寫了一幅對聯表示感謝。聯句是:云礽會梧竹,山斗盛文章。 朱子離開草堂后,步行到前次下馬的地方上馬。他的書僮不滿地說:“這個老頭子算什么賢人?他對相公太無禮了。無酒無肴,只有一碟姜一碟鹽,虧他做得出來。”朱子說:“那鹽不是海里才有的嗎?那姜不是山里才有的嗎?盡山盡海,是行大禮啊!” 書僮:“相公的手稿,他連看都不看……!”朱子:“你沒看到嗎?我送他手稿時,他特地燃起一炷香,這是很尊重我啊;風吹開稿頁那陣子,他把稿子看完了。他跟我談了不少好意見,還能把手稿里的原句背出來,令人欽佩。”書僮:“相公老遠跑來見他。可今天離開時,他送都不送一程。” 朱子說:“他送到草堂門口,就已盡禮了。一寸光陰一寸金,我們做學問的人,每分鐘時間都很寶貴啊。” 正說著,前面草叢里突然嘩啦一聲,一只五色雉鳥從頭頂飛過。兩人不由得回過頭來,卻見鄭樵還站在遠處的草堂門口前,保持原先送客的姿態,手里還拿著一本書。朱子笑著說:“你看,他還在門口站著,送客不忘讀書,真是個賢人啊。”(李家林) |
相關閱讀: